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《役男交職歷練》—系列之19 榮民不只是老伯伯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到輔導會服役前,提到榮民,我腦中只直覺聯想到「老伯伯」的畫面,然而到臺北榮家見學,有機會分享榮民的故事後,我才意識到,原來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與安逸,是這些「老伯伯」在過去的動盪中,賭上生命,用血、淚和汗奮鬥來的。我也才更知道榮民為何是「榮」民,而輔導會就是支撐這些榮譽國民的堅強後盾。
 見學期間,觀摩到媒體記者採訪一○四歲的曹玉昌、八十八歲的王漢忠兩位伯伯,除了聽到當年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蹟以外,在戰役結束後,兩位榮民褪下軍服,其實也有著不同的喜好與專長,如曹伯伯在榮家種植不同的植物,發揮了綠手指的專長;而王伯伯則參與了不老騎士的環島與紀錄片拍攝,展開人生的冒險旅程。
 兩位伯伯都是實踐者與楷模,我能看到他們眼裡閃爍著對生命的熱情與滿足,這不禁讓我思考,還能怎麼協助更多榮民伯伯,讓他們在褪下榮譽軍服後的人生能持續精采,獲得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呢?我想提供一些想法做為見學的回饋:
 一、用文字或影像(如傳記或口述歷史)形式,讓榮民練習說自己的生命故事,想必會非常有歷史傳承價值。
 二、讓伯伯體驗當藝術家,例如媒合藝術志願服務團體,開設短期工作坊,讓有意願的伯伯能透過創作(如畫作、故事集),將生命歷練昇華成藝術,成品也能展示在榮家中,成為別具特色的景觀。
 最後,感謝主委用心把替代役男當人才培育,讓役男能到不同單位見學,更深入瞭解輔導會「主動關懷、感動服務、以榮民為先」的理念,是如何落實在榮民(眷)身上。
 【作者速寫】詹毓仁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,現於輔導會服務照顧處服勤。
 
(點閱次數:1692)